鞋合不合腳,只有腳知道。鞋是幫腳走路的。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,什麼是“最適合的民主”?兩個衡量指標:一是能讓現代化進程順利前行,讓你的腳往前走;二是能在溝通中達成妥協,讓你兩隻腳雖然側重點不同,但能往一個方向走。
  我曾向一位加拿大城市規劃大師當面請教:您那裡要上一個工業項目,怎麼征求民意?老先生說,基本原則就是利益相關者一人一票,少數服從多數。這是加拿大人民選擇的民主方式。
  做起來什麼狀況呢?他說:“我住溫哥華,一個石油公司要修穿越城市郊區的輸油管道,征求民意的努力已持續31年,還在很有耐心地推進;我那個街區有開發商要建一棟15層的高樓,按當地規矩,要測算,凡是這樓建起來之後能看見它的市民,都在征求意見範圍之內。”老先生被請去當此樓爭議之咨詢委員會主席。他說,這主席我當了13年了。
  我與他共同的看法是:這種決策民主,好處顯而易見——最大限度尊重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意見。代價也顯而易見——最大限度犧牲了發展效率。這種民主,只有加拿大這類國家享用得起:那管道、那樓如果如期建成,對人家來說,叫錦上添花;如果拖個十幾年、幾十年,沒關係,人家國家照常運轉。這是一雙適合加拿大人民的鞋子。
  如果把這雙鞋直接拿來,穿到我們腳上呢?恐怕不合適。中國目前強調發展的質量,而與此同時,仍需要GDP增速大概保持在7%以上。若低於此速,就業不足,收入不足,改善民生便無從談起。GDP若要7%以上,工業化、城鎮化就必須保持足夠的強度。而發達國家大概只需要走出1%到2%的增速就差不多夠了。他們可以輕鬆愉快地犧牲效率來追求別的。而我們要構建的決策民主,必須以走出足夠的前行動勢為前提。
  臺灣島上的反服貿、反核四前段時間“波瀾壯闊”了一把。現在,在這個兩千萬人的島上,某個發展問題,只要有幾萬人反對,一上街,一圍堵,基本就快黃了。這裡的人們時刻可以享受“民主的歡愉”,但臺灣正在失去最基本的發展效率。寶島現代化進程遠沒有完成。可惜,我們著急也沒用,鞋穿在那裡人們自己的腳上。
  在我們身邊,圍繞PX項目等反覆發生的風波,也是一個試穿鞋子的過程。過去那種政府關起門來拍腦瓜決策的方式,逐漸走不下去了。但解決問題的出路,是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——乾脆由公眾直接一人一票決定?或者由複雜的輿論場和街頭較量來拼出個“是非曲直”?
  顯然,兩個極端都不可取,無論是“不明不白地上”,還是“不明不白地下”。前者漠視公眾關切,後者漠視發展效率。對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工業化、城鎮化公共決策來說,那雙合腳的鞋,必定是“政府主導+公眾參與+專業判斷”,三者缺一不可。“政府主導”提供效率,“公眾參與”帶來制衡,“專業判斷”給予修正。
  “最適合的民主”,就是既能維護大家的根本利益、共同利益,也能兼顧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;既能避免共同利益上的撕裂,也能找到不同利益中的最大交集。簡單以“網上此刻最大聲音”來判定是非,粗暴地以街頭對抗的聲勢來決定一項努力的存廢,不是理性健康的民主。誇張地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草率打斷中國的必要發展,這不是負責任的民主。
  在中國道路上,現代化的內涵異常豐富。我們嚮往藍天、討厭霧霾,也需要長久地面對“肚子”問題;我們樂見這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“眾聲喧嘩”的社會,也需要這個國家時時刻刻都有主流價值觀、有決斷力、有辦事能力。
  我們尊重別人挑別人要穿的鞋。我們也要給自己找一雙合腳的鞋。當代中國的一雙腳板必須往前走,必須往一個方向使勁。任何讓這雙腳板停下來的“民主”,都虛幻而無益。我們不想穿上一雙看上去美麗、卻讓中國裹足不前的繡花鞋。▲(作者是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、央視特約評論員)
 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12eglo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